天气预报:
 
“虎溪三笑”与御制《一团和气图》
时间:2010-09-17 16:25:00  来源:  已点击:

    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佳话,虎溪三笑之所以引起文人浓厚而持久的兴趣,主要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三教和谐的象征意义。对此,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有一段话说得生动有趣:这象征三位无忧无虑的智者的欢乐,象征三位宗教代表人物在幽默感中团结一致的欢乐。
      这其乐融融的笑声穿越历史的峻厉苍凉,温暖着无数祈盼和谐的心灵。北宋画家石恪《虎溪三笑图》一出,苏轼、黄庭坚等人为之作赞。而同题材的绘画此后层出不穷,“三笑”遂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传统的热门题材。不仅画家诗人,连皇帝也拿“虎溪三笑”来做文章,确切地说,是作画。
     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有一幅御制《一团和气图》,其作者乃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。
      这幅画中的人物粗看之下,像是尊笑面弥勒盘腿而坐,体态浑圆,细看却是三人合一,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,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,二人各执经卷一端,团膝相接,相对微笑;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,露出光光的头,一手轻捻佛珠,是佛门之人。构图别致,富于象征意味。在图的上方,题有“御制一团和气图赞”讲述了“虎溪三笑”的故事,据此可推测,图中笑面弥勒应为“惠远(应作慧远)法师”,左侧着道冠者应为“陆修静”,右侧饰方巾者则为“陶渊明”。三人各为佛、道、儒三教代表,象征着团结、和谐,体现了中国古代“和为贵”的理念。
      朱见深在题画的“赞”中说: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,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,而惠远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。法师居庐山,送客不过虎溪。一日,陶、陆二人访之,与语,道合,不觉送过虎溪,因相与大笑,世传为三笑图,此岂非一团和气所自邪?试挥彩笔,题识其上:“嗟世人之有生,并戴天而履地。既均禀以同赋,何彼殊而此异?唯凿智以自私,外形骸而相忌。虽近在于一门,乃远同于四裔。伟哉达人,遐观高视,谈笑有仪,俯仰不愧。合三人以为一,达一心之无二。忘彼此之是非,蔼一团之和气。嗯!和以召和,明良其类。以此同事事必成,以此建功功必备。岂无斯人,辅予盛治?披图以观,有概予志。聊援笔以写怀,庶以誉俗而励世”。
      从中可以看出,朱见深是在借这则历史佳话来教育巨民,向全国发出团结一心的号召。手法堪称新鲜,用心可谓良苦。说起来皇帝希望自己的臣民精诚团结,一心辅治本是很自然的事,不过对于朱见深,情形并非那么简单。
      朱见深,原名朱见浚,于公元1449年英宗皇北伐时奉皇太后之命,被立为皇太子。谁知命运与他开了一个玩笑,英宗因“土木堡之变”被囚“瓦刺”部落,(一年后被迎回,软禁了七年),其弟也即朱见浚的叔叔即位,是为明代宗。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,就开始考虑如何废掉他,而用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。经过一番精心的谋划,朱见浚被废为沂王。然而上天好像偏要眷顾他,此后不久先是被立为皇太子的朱见济早矢,然后是史称“夺门之变”的英宗复辟,随着父亲夺回皇位,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复得。他父亲改元天顺,也将他改名朱见深。由于这样的幼年经历,皇室亲人之间的倾轧争斗使他的精神深受刺激,故对于“和”与“不和”有着迥异于常人的体味。这也构成了他在登基后不久画这么一幅《一团和气图》的深层心理背景。(封强军)

打印】 【关闭】 【来源:中国庐山网()】 【责任编辑:】
 
 

Copyright(C)2006 Jiujiang LuShan 版权所有: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  制作单位:新华社江西分社 新华网江西频道
E-MAIL:chinalushan@126.com  赣ICP备07004692号
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文字和图片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。